共计 201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管理是什么?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亨利·法约尔认为,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的定义是: “管理就是制定决策”。 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指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斯蒂芬·罗宾斯给管理的定义是: 所谓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周三多认为,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已经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透过这些管理学家对“管理”一词的定义,反观管理者们从事的具体工作,管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不干活”的领导为啥拿的比你多?
其实,管理的本质就是为解决以下六个问题的,如果你学会了这些精华管理思维,你也可以胜任领导岗。
1、把人管好——解决组织分配的问题
构成职场的主要成分是人,能否把人管好,是管理的关键。职场如战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人不是物。
首先,要学会分析和研究人,把每一个人的个性特长,适宜做的工作研究好。随后根据工作特性,把适合的人,安排到他喜欢的岗位上去,并建立一整套的用人管理机制,工作目标责任,以约束和规范他们的执业行为。
其次,根据团队规模和具体岗位技术特点,做到因事设岗,因岗设人,规范管理。是每一个员工都有使命感、压力感、危机感。建立严格的末位淘汰机制,让团队人员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同时也会使整个团队及时补充新鲜血液。
二、把工作分配好——解决人尽其才的问题
人各有所长,充分利用其自身的长处,发展自身优势,专业的人,做专业的工作。当然了,实际工作中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一副扑克的所有好牌全落在一个人的手中。但领导要做到知人善任,要充分了解各员工的专业技能、性格、擅长项等等,做到分配工作因人而异,各尽其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优秀团队。
三、把利益分配好——解决人的积极性问题
加薪、评优、提职称、股权分配等等,这些都是对团队业绩的肯定和激励,但由于名额有限,一般不会人人有份。领导在进行利益分配时,一定要秉持公平公正,做到论功行赏、多劳多得,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这样不仅会避免大家心怀怨恨,而且会充分调动员工作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公正无私、赏罚分明,才能令下属心悦诚服。
四、建立自动自发的机制——解决系统的经营模式问题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有成熟的业务模式,不可能天天变来变去的,所以,管理者的另外一项得要任务就是建立起企业管理的自动自发系统,比如约束机制,检查机制,纠偏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等等,只有把这个系统建立起来了,管理才能轻松。
五、让钱转开圈——解决现金流的问题
没有现金流的企业管理不叫管理,叫天天崔债,所以,不管是是乐视的危机,还是众多企业的倒闭,绝大多数是在这个问题上出了问题,如果钱转不圈了,管理就无从谈起。
六、把工作汇报好——解决与高层沟通的问题
领导的一个主要职责是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项目/任务的进展情况,以便协调资源、疏通瓶颈,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在项目结束后又要进行项目总结,如盈利核算、经验总结等。同时这些事项也是领导的上司所关心的,因此一位优秀的领导会主动的将这些事项汇报给自己的上司。在工作汇报时,时间上要做到开始、阶段、事中、事终;内容上要做到:结果先行、条理清晰、数字说话、总结全面;在总结成绩时要把功劳归结为领导的指导和支持,团队成员的努力,评级各部门的协助。
有一个好鸟之人去集市上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牌写着:此鹦鹉会2门语言,售价200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为:此鹦鹉会4门语言,售价400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价高语言多两门。这哥们心理琢磨,眼睛往旁边一看。结果突然发现,还有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但标价是800元。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看错了,赶紧把店主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8门语言啊?店主说:不。这哥们就更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800呢?店主回答: 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叫老大。
老大就是老大,别不服!这个故事,恰恰说明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个人/集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有效利用“以人为中心”的各种相关组织资源要素,有效协调各种组织活动,以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组织目标的过程。
“不干活”的领导为啥拿的比你多?其实,管理者不是不干活,只是管理与下属的具体分工不同,管理,是让更多人死心塌地好好干活创造成绩的工作是比一般工作更忙更累的工作。员工只要为自己的工作负责,而管理者要为整个团队甚至整个企业负责。多拿点是应该的。想多拿,也赶紧学习管理吧。
文章转自:质量工程师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