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最大的内耗,是“过度管理”

51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281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公司最大的内耗,是“过度管理”
2025年第一个季度结束了,许多公司都在复盘:数据是否达标、项目是否落地、团队是否高效。一切正常,会议有节奏,流程有规范,汇报有标准。可你走进一些组织,就会发现一种“安静的混乱”正在蔓延。

每个人都很忙,却没人真正推动关键工作;每个流程都很完整,却总是慢半拍;每一层管理者都在“传导压力”,但没有一个人能拍板决策。

这是如今很多组织的真实状态:管理动作越来越多,但事却越来越难推。团队看似在执行,其实在消耗;人看似被管住,其实被压住。

我们以为公司需要更多管理,但实际上,最大的内耗,恰恰是“管得太多”。

文 3006 字 | 6 分钟阅读
01.
为什么“过度管理”,反而让团队更失控?

1. 管理动作越多,团队自由度越小,执行力反而下降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项新任务下发前,先填三种表格,走两级审批;

一场跨部门沟通,先走流程申请,再发邮件,再开同步会;

本质是什么?是管理者害怕出错,于是用流程“兜底”;是组织无法容忍灰度,于是用审批“确认”。表面上是规范行为,实际是削弱判断力。

这种“用流程替代判断”的管理,是最耗能的。它让员工无法自主思考,无法快速决策,更无法承担风险。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只负责执行、不需要判断”的环境中,很容易形成习惯性的依赖心态:只完成被要求的部分,不去多问、不去多想,即使发现问题,也选择“按流程办”,而不是主动纠偏。

过度管理的背后,是组织缺乏判断机制,才不断用流程来替代思考、用审批来转移责任。

公司最大的内耗,是“过度管理”
2. 每天都在“对齐”,但谁都不敢“推进”在一些公司,最常出现的词是:“再对齐一下”“先汇报下进度”“需要再和上面确认”。听起来很稳妥,实际上项目就这样被“多轮对齐”耗死了。

最讽刺的是,越是强调“汇报机制健全”的组织,执行效率越低;越是强调“流程必须合规”的团队,创新能力越差。

这背后的问题,不是流程设计本身,而是管理者将“管理”当成“防风险的工具”,而不是“驱动组织的手段”。

于是,员工做得越来越谨慎、说得越来越保守,项目被一轮轮“讨论”搁置,组织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审批机器”,而不是一个“推进引擎”。

真正的内耗,从来不是下属不努力,而是层层管理把本来该干的事,变成了“谁也不敢干”的事。

3. 专业的人被困死在“流程泥潭”里,组织越来越“管头不管脚”

一家科技公司,研发总监每个月要花8个小时填报表、对数据、写汇报文档。

他调侃自己:“我已经不是工程师了,我是一个PPT工人。”

这是很多组织正在经历的管理错位:明明是高价值岗位,却被过度的流程和报表消磨掉了专业精力;而真正应该统筹管理、判断优先级的人,却沉迷于形式检查、资料归档这些“安心感动作”。

结果就是:专业不被信任,管理不懂业务,层层都在“看数据”“查流程”,但没人真正盯交付、改路径、推结果。

过度管理最大的问题,是让专业失效,让判断让位,让推进被耽误。

4. 管理越多,团队越擅长“解决好管的事”,但回避真正该干的事

你会发现,一个被管理惯了的团队,有一种隐秘倾向:优先做那些可量化、能汇报、好展示的工作,而回避那些复杂、不确定、风险高却关键的任务。

比如:

对流程最熟练的人,并不一定在推进关键目标

对表格填写最认真的人,并不一定能解决核心问题

最“听话”的团队,并不一定最有战斗力

这就是“过度管理”的另一个副作用:它无意中鼓励了“做得出来”的事,压制了“必须做”的事。

时间久了,组织变成了“响应型体质”——哪里好管就往哪管,哪里能评估就往哪投资源。真正的战略盲区、创新探索、系统重构这些“难啃的骨头”,反而没人碰了。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系统性偏差。

一个管理尺度失衡的组织,最容易演化成:大家都很勤奋,组织却没有突破。

02.
怎么摆脱“过度管理”的陷阱?
答案不是“别管”,而是“管得刚好”。下面是四个方向,帮你给管理“做减法”“做哲学”“做科学”“做制度重构”。1. 用减法思维重构管理动作,让流程为人服务

判断一个管理动作是否值得保留,你可以用这四个淘汰标准:

是否帮助团队解决了实际问题?

是否增强了判断、决策或推进的能力?

是否在降低风险、提升稳定性?

是否可以被自动化或制度替代?

如果答案是否,那就砍掉它。

再配合一个实用公式:人效 = 实际价值产出 ÷ 管理成本

你会发现,那些人效高的团队,不是靠层层管理维持,而是靠“少管、管对、放开”的结构完成。

2. 重建管理哲学:把员工当成“成年人”来合作

过度管理的背后,本质上是组织“不相信人”。所以才会用流程替代判断,用审批代替信任。

要打破这一点,管理者需要一个哲学转变:默认员工具备责任感和判断力,而不是默认他们要被“圈起来”。

这个转变也许无法立刻改变一切,但可以从信任开始。比如,让老员工参与制度优化;给中层下放部分审批权限;为项目成员设置“灰度决策区”——边试边调,逐步建立“共同治理”的机制。

成年人假设,才会换来成年人的担当。

公司最大的内耗,是“过度管理”
3. 用管理科学建立“边界”和“尺度”管理不是要管到每一件事,而是要分清:

哪些是标准动作?必须执行、可复制、要检查

哪些是策略判断?允许灵活、鼓励尝试、不设死板流程

关键不是“多不多”,而是“精不精”“对不对”。

你需要设定管理的“干预边界”:
哪些事你一定要拍板?哪些事你授权别人决策?哪些事要及时跟进?哪些事可以容错?

科学管理,从来不是“无所不控”,而是“有边有框”。

4. 用制度创新替代僵化流程,让组织更自驱

很多组织在发展初期,制度设计往往出于“控制导向”——防错、防风险、防越界。随着业务扩张,这些制度却逐渐变成了“自我绊脚石”:流程越修越复杂,层级越叠越厚,决策效率越来越低。

制度本该是一种“组织加速器”,而不是“流程消耗器”。

要破除这种结构性内耗,组织必须从“规避风险”的思维,转向“激发效率”的思维——推动制度本身的优化与升级。

可以从这三条原则入手:

目标反推原则:每一项制度存在的前提,必须能服务于业务目标或团队效率。凡是无法明确对齐结果导向的流程,优先精简。

决策去中心化:对中基层赋权,设置清晰的决策边界,让能拍板的人真正能拍板,让团队少等、少拖、多干。

审批不过三层:任何流程链条,最多只允许三层审核,避免因为层级太多造成时间损耗与信息变形。

你会发现,当制度从“管控模板”转向“赋能机制”,组织会自动生长出“边界内自律、边界外共创”的协作氛围。

制度不在多,而在精。流程不在全,而在快。

真正的组织升级,从“流程合理”开始,到“制度有机”结束。

公司最大的内耗,是“过度管理”
有人说,管理是一面面墙,用来挡风险、控流程、管行为。但真正的好管理,应该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滋养、渗透、流动,而不是封闭、围困、限制。

“过度管理”不是管理太多,而是把原本该赋能的动作,变成了“控制式动作”;是把本来可以自驱的团队,变成了等待指令的执行者。

公司最大的内耗,往往不是外部竞争太激烈,而是内部本可以跑得更快的人,被慢流程、重审批、低信任所消耗。

你不是管得不够,而是该少管一点,精准一点。

让我们一起,练就“有尺度的管理”、打造“高信任的系统”,减少管理动作,提升组织动能。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