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视角:你所在企业的“乱”

107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152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和朋友们聊起来新企业的问题,有一个同感,用一个字形容“乱”。我的理解,这个乱,有多层含义:

1),确实管理者水平较差,对于企业管理,责任分工关注不够,造成内部运作不畅,信息传递不畅,人浮于事;

2),所在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历史经历、经验不匹配,从业者对于新企业的制度和规章存在抵触,所谓失去的是最好的,对于新企业的理念接受度不高,不认同;

3),企业对于规章制度处于盲目建设阶段,缺少对制度合理性的复盘,制度执行过程缺少宣贯;

4),某些管理者思维僵化,简单处理,或者德不配位,造成底层员工产生怨气,而这个怨气是最容易传染的。

当然,还有很多含义和原因,以后文章中咱们继续讨论,也欢朋友们踊跃发言,把您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一起拿出来分享交流。

今天的主要目的,还是和大家分享一下听到的“乱”和大家讨论的火花。

换个视角:你所在企业的“乱”

1、责任不清,职责错位:该管的不管,都去操心别人的事情

这是某个新能源企业的梗。朋友A在一家新能源企业工作,从事SQE工作,最近常说的一个字就是“忙”,盲目的忙,不知道什么事情该自己做,什么事情不该自己做:工人对零件质量挑刺,这个软了,那个硬了,这个间隙不合理;质量人员除了记录现场的问题,不对问题做初步分析,判定责任,遇到问题就找SQE,“你来看看,是不是供应商问题”;SQE忙着给厂内挑选零件、给工人解释,忙着分清楚这是装配问题、手法问题、设备问题、零件质量问题、设计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工人干着质量的活,质量干着书记员的活,SQE干着所有的活。

当然只是聊天中的胡侃,有些许夸张成分,朋友A也在反思,这也许是关注效应在作祟。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种现象,说明这个公司的管理其实存在问题:没有充分定义人员职责,或者定义了,没有人去关注。久而久之,那个部门不说话、能干,最后就成了公司里面唯一干活的部门,怨念就此开始,公司的不稳定也在这里埋下伏笔。

职责明确,做该做的事情,提高运作效率;边界模糊地带,运作协商。这是管理者的责任。

2、报告太多,凡事必报告,不关注数据,形式化严重:看报告,不看疗效

朋友B原来在一家合资公司,平时报告不少,但是主要是业绩数据展示,基于需要,比较在意数据驱动,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自从去了新企业,老板对于PPT看的特别重,对于配色、页数、图片要求甚高,逢事PPT。B君甚至戏言,不是在写PPT就是在想怎么写PPT,从入职至今一年,比过去工作8年的PPT写的还多,一个事情,可以写3个PPT,换着模板来叙述。顶上三个领导,每个领导看一遍,提出不同的修改意见,有可能A看完,改一遍,B看了,再改一遍,C看了,在给改回去。

窃以为,必要的报告,是有利企业发展和积累的。但是过于注重形式,则偏离了初衷。不仅不利于发展,还会造成唯报告论的氛围。朋友的公司本身是一家制造企业,更多的重心应该落实在制造、质量、成本、交付上面,不少基层员工大把精力都花在了怎么写好PPT上面,其实浪费巨大。朋友一直很感叹,这样的企业,究竟出路在哪里。

报告应该写吗?应该。但是怎么掌握报告的度呢?抓重点、数据驱动、在意不在形。

3、大会小会满天飞: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D君所在企业,是近年发展破快的一家企业,短短4年,员工已经突破2000人,算是近年发展的典范。但是最近自从更换了某个高管之后,就有一种会越开越多、越来越长的趋势,长会短会颇多,时常占用下班时间开会到晚上8、9点,且扯皮之风盛行,让D君苦不堪言,有时候周末突击开会,使得D君甚至没有时间陪家人和孩子。

这个开会的问题,恐怕是很多公司的通病。笔者认为,提高会议效率至关重要:减少不必要的会,限制会议时间,会前沟通,线下交流,提纲法都是不错的思路。

伙伴们如果还有碰到其他公司的奇葩事,欢迎留言讨论。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