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全面控制,即以优质为中心,实行全员工、全过程、全方位控制;
二是全面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对于质量的定义,国家标准中的定义是“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即“质量”由两个层次构成:一是产品必须满足规定或潜在的需要,二是产品特征和特性的总和。第一层次反映了产品的客观标准。第二层次反映了产品的内在要素。只有内在要素达到要求,又为用户所需要的产品才算得上质量好的产品。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质量第一”、“以质量求生存”已是一条不破的真理。TQC即是一种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
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受到日本的冲击,为了改变颓势,提升企业竞争力,美国向日本学习CWQC做法。1980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推出了一个专辑《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掀起了学习与反思的高潮。1985年美国海空系统指挥部(Navy Air Systems Command)首创了TQM(Total Qualitv Management)一词并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响应,政府、企业界、教育界全面推行TQM,在这过程中,渐渐地TQM与量化质量成本、TQC、可靠性工程和零缺陷等方法融合,形成了较为系统的TQM体系。这使得美国在品质竞争方面获得优势,并对日本经济有所反扑。
2、八个步骤:找问题、找出影响因素、明确重要因素、提出改进措施、执行措施、检查执行情况、对执行好的措施使其标准化、对遗留的问题进行处 理。
3、十四种工具:在计划的执行和检查阶段,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用了十四种工具(方法):
分层法、排列图法、因果分析法、直方图法、控制图法、相关分析图法、检查图法、关系图法、KJ法、系统图法、矩阵图法、矩阵数据分析法、PDPC法和矢线图法。其中前7种为传统的方法,后7种为后期产生的,又叫新7种工具。
工序过程能力指该工序过程在5M1E正常的状态下,能稳定地生产合格品的实际加工能力。过程能力取决于机器设备、材料、工艺、工艺装备的精度、工人的工作质量以及其他技术条件。过程能力指数用Cp、Cpk表示。
设计质量控制应贯穿于设计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设计质量控制的对象是设计过程。
② 设计过程设计流程的控制和设计过程的管理,要控制好设计过程以保证产品质量。
③ 设计信息设计信息是指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件信息,分为两大类,文本文档和数据文件。文本文档包括:设计任务书、合同文本、技术协议、开发计划、质量计划、评审记录等;数据文件包括:效果图、图片、三维数据等。
④ 设计方法选择适合企业需求的有效设计方法。
② 注重设计决策,选择合理的开发设计方式,也即建立科学合理的设计开发流程,选择先进的设计工具和质量设计技术;
③ 严格遵循产品开发设计的一般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各个设计阶段的任务和职责;
④ 做好设计质量策划工作;
⑤ 在设计过程中,辅以进行设计分析;
⑥ 注重设计评审,通过早期报警克服设计缺陷;
⑦ 组织好产品的试制、试验、鉴定工作,以进行可靠的设计验证和确认。
⑧ 注重设计质量的持续改进,将质量问题记录并做统计分析,促进设计的改进。
2、设计质量控制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目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有关质量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很少专门针对设计质量控制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因此,今后设计质量控制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将是如何开发一套有效的信息系统,将先进的、可行的设计质量控制理论和设计质量控制系统实现联系起来,以对设计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提高设计质量。
3、设计质量控制系统的通用化设计
在开发设计质量控制信息系统的同时,注重系统的通用化设计,专用化应用。也就是开发的系统可以适合于任何企业的应用,企业在应用时只需要定义自己的设计流程即可。通用化系统的开发既可以提高系统的有效性,又降低了专门开发的成本,更便于推广和使用。
4、与质量信息系统的有机集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应用到的质量信息系统越来越多。由于每个系统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而过多的信息不便于企业做出有效的决策。因此,企业必然会提出信息系统集成的需求,设计质量控制系统与各质量信息系统的有机集成也必然会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2)评审可靠性,即是否能避免输入异常(错误或超载等)、硬件失效及软件失效所产生的失效,一旦发生应能及时采取代替手段或恢复手段。
(3)评审保密措施实现情况,即是否提供对使用系统资格、对特定数据的使用资格及特殊功能的使用资格进行检查,在查出有违反使用资格情况后,能否向系统管理人员报告有关信息,是否提供对系统内重要数据加密的功能。
(4)评审操作特性实施情况,即操作命令和操作信息的恰当性,输入数据与输入控制语句的恰当性,输出数据的恰当性,应答时间的恰当性等。
(5)评审性能实现情况。
(6)评审软件是否具有可修改性、可扩充性、可互换性和可移植性。
(7)评审软件是否具有可测试性。
(8)评审软件是否具有复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