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88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早基于SQC(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理论,即用统计的手法进行品质管理,最初有许多企业把它作为提高品质管理水平的方法应用。
但是这种手法只有搞QC的专业人员才能应用,现场生产的作业人员难以理解掌握。
东京大学的石川馨教授,把SQC的理念与日本的文化相结合,于1962年发表了《现场与QC》的文章,系统地介绍了QC的理论和应用。
之后,QCC不断得到普及与推广。特别是从70年代开始,在日本的钢铁、电机、汽车、化学等基础工业部门,被广泛引入。
QCC的特点是由第一线工作场所的基层员工组成的小组,通过适当的训练及引导,使小组能通过定期的会议,去发掘、分析及解决日常工作有关的问题,持续提高并维护产品、服务、工作的质量。
小组推动这种行为的方式是自主管理,利用质量控制概念和技术,展示创造力,形成自我发展和相互发展。
该活动目的在于:发展品质圈成员的能力,实现成员的自我实现,使工作场所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加客户满意程度,做出社会贡献。
为了使品质圈活动成功,领导和经理应亲自为组成、实施公司范围的TQM或类似的活动贡献力量。
本着对人性的尊重,他们提供活动的环境,并持续地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支持,旨在人人参与,并将活动定位为对人力资源发展和工作场所利用,这非常重要。
品质圈的概念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1. 与工人相关联的方面:
-
持续改进、维护产品、服务、工作等的质量。 -
自主管理。 -
利用质量控制概念和技术,即利用基本的统计系统和计划工具等。 -
通过发展基层员工的能力,来实现他们的自我发展,相互发展,达到自我实现。 -
使工作场所更好,充满活力。 -
使他们独立工作,从而增加客户满意度。 -
客户的满意来自于物美价廉、没有缺陷的产品,及时的送货与快速的服务。 -
社会贡献。
2. 与管理责任以及需要管理层执行的方面:
-
经理应当具有推行TQM或类似的观念,以便他们能够实现他们对企业的主要责任。 -
获得的这类知识有助于向品质圈行为提供所需的环境。 -
不断地给予恰当的支持与指导。 -
这类情况有助于创造对人性的尊重。 -
能够使每个人都参与进去。 -
对于人力资源发展和工作场所利用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