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你啊:走进他人内心的7项修炼》:化解冲突达成共赢的最佳指南

76次阅读
没有评论

导言

偏见、情绪和行为使得沟通成为人际关系中的最大难题。当我们在遇到人际冲突或危机时,相比“非暴力沟通”,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沟通方法,一种高维度的内省视角,来提升内在自我,从超越偏见和情绪的视角,洞察对方内在的真实需求,轻松化解冲突达成共赢!

精华大纲

一、平复自己的情绪

二、平复他人的情绪
三、试着理解他人而非被他人理解
四、复述他人观点,表明理解对方
五、并列而非对立地提出自身观点
六、合作共赢,提出解决方案
《我就是你啊:走进他人内心的7项修炼》:化解冲突达成共赢的最佳指南

一、平复自己的情绪

1、矛盾的激化过程

大多数分歧演化成冲突大致经过三个阶段:起初,我们都是冷静、理智地交流;然后,情绪会渐渐发酵,会『反驳解释』;最后,我们的思想会被情绪左右,开始『威胁』和『人身攻击』。情绪化是个拐点,分歧都是从那时候由『反驳和解释』直接发展成『威胁』或者『人身攻击』,最终激化为没有赢家的斗争!
《我就是你啊:走进他人内心的7项修炼》:化解冲突达成共赢的最佳指南
反驳和解释向来都是没用的,它们唯一的作用就是引发别人的反驳。如果你想要别人反驳你,那就率先提出你的论据,这招屡试不爽!解释没法帮你和他人达成共识。相反,越解释情况越糟糕;
冲突可能产生『威胁』,威胁会引发恐惧,而恐惧会激起对方的攻击性,导致『威胁』进一步会演变成『人身攻击』,这些都不会达到预期效果。威胁只有在以下两种条件下才会有效:第一,双方实力相差悬殊;第二,争议无关重大事件。这二者缺一不可;
这三步都是基于人们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即认为武力对抗是问题解决之道。

2、情绪化激化矛盾

处理不好争端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总是感情用事情绪化,恐惧和愤怒使得他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所以,你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掌控这两种情绪,在面对别人的解释、威胁和人身攻击时,如何保持冷静和淡定!
需要记住这一点:在分歧与冲突当中,冷静是阻止矛盾激化的唯一途径,情绪使人油盐不进,在分歧与冲突当中,谁能保持冷静,谁就是最强者,就能够掌控一切。记住“武力对抗”会适得其反,在整个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都要避免陷入解释、威胁和人身攻击的怪圈当中。

3、控制情绪的方法

  • 方法一:换位思考,纠正事实误判
情绪使您察觉到了危险。不要尝试去消除情绪。像恐惧或愤怒这样的情绪,在警示您的同时也给您面对危险的能量。情绪给您的警示,先去听听,总是好的。听完之后再去判断这些危险是否真的存在。作为能量的情绪并无好坏之分。只是有时他们的爆发来得恰到好处,有时候却不合时宜。一切都取决于您如何利用它;
所以,在打算消除情绪之前,您得先学会分析他们是不是合乎时宜。
有时候,真实的情况和我们所以为的相去甚远。如果我们只从自己以为的想法出发作决定,那是极度危险的。会让人付出高昂的代价。您的情绪并非根据现实产生,而是源自您自己的想法,换句话说,情绪并不取决于您正在经历什么,而取决于您觉得自己经历了什么。比如在产生分歧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相信一些表象。而这种错觉,会引发愤怒这样的情绪,激发冲突。
    • 第一个错误是:当别人不同意我们的看法时,我们就会认为他想跟我们对着干,但对方其实是为自己考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
    • 第二个错误是:当有人威胁我们时,我们会认为他想让我们害怕,但其实,真正的情况也恰恰相反。对方在害怕。毕竟,如果他不害怕,何须威胁别人呢
    • 第三个错误是:如果别人批评或者侮辱我们,我们会觉得他打算伤害我们。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一个人表现得极具攻击性,是因为他自己正在痛苦当中
    • 第四个错误是:当别人表现出轻蔑时,我们总认为这代表他看不起我们,但实际上那些总表现出鄙夷的人真正看不起的是自己。于是,为了平衡内心的自卑,他们总是试图显得高高在上。

《我就是你啊:走进他人内心的7项修炼》:化解冲突达成共赢的最佳指南

恐惧愤怒并非源自真实的情况,而是源于我们对事实的理解。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自以为的事实。在分歧中,我认为人们是在针对我,他们想要让我害怕,想伤害我,然后愤怒就这样产生了。反之,如果我能明白,他并不是在针对我,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他并没有想让我害怕,只不过是他自己感到恐惧;他并不是打算让我痛苦,只不过是因为他自己正在承受着痛苦,我就没理由感到生气了,甚至,比起针对他,我更愿意倾听安抚他,让他安心。完全不同的情感就会由此诞生:好奇心、同情和同理心。这种奇妙的转变简直不可思议!客观看待对方的反应,理解对方的需求,从而产生共情与同理心,纠正对事实的误判,这是最神奇的方法!;

拒绝、争吵、威胁、攻击性,实际上这些情绪都与你毫无关系,全都是对方自己的事情,完全与你无关,如果你能领悟到这一点,愤怒就不会产生
  • 方法二:保持冷静,减弱情绪影响
比如通过深呼吸来分散注意力、只需收住自己想要伸出的拳头等其他方法来减弱情绪影响,这不会让愤怒消失,但通常能够让你保持冷静,避免做出冲动的行为。
  • 方法三:接纳痛苦,默默强忍承受
接纳并强忍痛苦。谁都能够学会,但容易让人感到沮丧和痛苦。它不会让愤怒消失,相反,你的情绪不会受任何影响。它只是避免让你将局势恶化。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虽然过程会让人觉得沮丧,但它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
  • 方法四:远离现场,平息愤怒情绪
可是有时候,尽管你很努力、又很勤奋,还是会被愤怒情绪所左右。这种时候,你可以使用第四种方法,也是最后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从你的愤怒情绪入手,只需要尽快离开冲突现场。
为了防止你的离开被解读成“拒绝对话”,你可以说类似下面几句话:“我现在心情很复杂,我觉得自己说出的话没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我需要去冷静一下,待会儿我们再重新讨论。好吗?”
解释清楚后离开现场,走远一点,让距离和时间平息愤怒。如果情况允许,我劝你在离开的这段时间好好善待自己;一旦你找到了引发你愤怒的根源,然后用安慰自己来取代那种令你痛苦的情绪。你会发现,你的愤怒与他人没有关系,只是因为你联想到了自己过往的经历。别人只是让沉睡在你心中的痛苦经历苏醒了过来。
这种方法适用于你,也适用于他人:他人的愤怒与你无关,你的愤怒也与他人无关。等待时机成熟,你的心情平复下来,就回到对方身旁,重新开始和对方交流。至于需要多长时间,等到你内心重新冷静下来即可。
二、平复他人的情绪

很明显,光自己冷静不行,还要学会安抚别人。如果对方被情绪控制变得油盐不进,怎么才能让对方听我说话?
面对那些感到害怕、悲伤和失落的人,我们通常说『别担心,别害怕,别伤心,或者这不要紧。』,这些话没有作用,甚至恰恰起相反作用;你一直不停地在对那些生气的人说“冷静下来!,会让他们更生气,在对方看来,你反对了他,还批评了他的错误情绪;
首先要注意到自己反对他们的这种倾向性。用”冷静”、”别害怕”、”别伤心”来安抚他们几乎是人们下意识的反应。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你应该遵循“不唱反调,不做评判”的原则,唱反调和做评判是永远不会有效的,反而还会加剧冲突。然而这却是每一个试图安抚别人的人下意识去做的事。当对方不冷静时,要『什么也不要做』,或者说『几乎什么也不要做』,要什么也不做!就是不要‘唱反调’,不要‘做评判’,不管你内心的这种欲望有多么强烈。
你要说的就是『对』,或者见机行事,将其替换成『同意』『好的』『我懂』。重要的是,要向对方表明你不会攻击他,也不会评判他,这相当于一种『和平宣言』,重要的是表明自己没有攻击性。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表示认同的时候,不把这当做一种妥协或投降,这种认同传达出的是一种欣然接受的态度。比如:“你这样说以及你选择以这样的方式说,自然有你的道理。我愿意与你探讨这个问题。”
但是需要注意两个条件:
    • 第一,你不能把这句『对』当作一种妥协或者投降,你口中的『对』应当是一种‘欣然接受’的态度。『对,我知道您不同意我的看法』,『对,您之所以生气,自有您的道理』

      接受『他不赞同我』的事实,态度越是开放,越是容易平复对手的情绪,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当没法采取这种态度时也要说‘对’。虽然刚开始这种感觉有点儿奇怪,但是说得多了,你的真实态度也就随之转变了,这种对策的效果也就越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 第二个条件是『真诚』。真诚乃制胜法宝,这句『对』说得越诚恳,它的威力就越大。尽可能地做到诚恳。在真诚的同时,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切实解决他面临的一些问题,那么敌人也会变成朋友。
这样做会收获到惊人效果:对方的情绪起初会有些波动,但随后会逐渐稳定,直到最后慢慢平复。实现这一步,只需要你说出“我同意”的一刹那就够了。
三、试着理解他人而非被他人理解

当某人拒绝我们做某事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向他解释为什么他要接受我们的提议。而一旦他没有选择让步,我们就会继续解释,或者提出更多的论据。我们想通过自己的解释强迫别人接受,而对方却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
但其实一个简单的词就可以扭转局面——『为什么』,一个十分简单但是威力无穷的词语。当别人拒绝你的某项提议时,不急于解释,你首先需要对其背后的原因表现出兴趣,态度要尽可能诚恳。你可以问‘您为什么不同意呢?’,然后认真倾听他的回答。他的回答就像一座金矿一样,包含很多值得推敲和利用的信息,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甚至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的利益着想。努力去理解和接受别人的观点,而非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你要学会从他们在做解释时所说的话语中寻找双方的“共识”,并欣然接受对方的观点。这是双方达成“共识”的先决条件。
更糟糕的是,有时候还没等我们张口问,对方就主动把他拒绝的理由告诉你了,但是我们往往不会听。我们只顾着找到对方论据中的漏洞,然后加以攻击。有价值的信息就在那里,而我们却视而不见。
我们总是乐于向别人解释为什么他们是错的,但其实我们最应该做的恰恰是表现出对别人观点有兴趣。我们需要学会将『不是的,因为……』换成『是的,为什么?』,一个诚恳的『为什么』拥有无穷的力量!
记住这句话:当别人拒绝你时,先问问他拒绝你的理由是什么。
四、复述他人观点,表明理解对方

光靠了解对方拒绝的理由是不够的,你还得让对方知道你理解他,我们用自己的话把对方所说的复述一遍,通过复述别人的话来让对方明白『你已经理解了对方的观点』,复述后问对方『我说得对吗?』。
复述有两个好处:
    • 第一,可以检验一下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对方的观点;
    • 第二,让对方知道自己被人理解了,进而打消继续争论的念头;

当你复述时,那如果他否认了,你就得重新使用一次这个技巧,再去询问拒绝的理由,然后再一次理解复述,直到对方认为你理解他的处境。

偶尔你会发现对方并不想被理解。要么是因为他的理由说不出口,要么他自己也没有意识自己拒绝的理由。要不然就是对方刻意找碴儿,想要激发冲突,但方法照样是管用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好判断有没有可能获得圆满的谈判结果,这是一个用来辨认坏家伙的最好工具!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那些拒绝我们的人往往总是有着很正当的理由。
通常在纷争中,我们首先倾向于怀疑对方,等待对方向我们证明自己心怀善意。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先假设对方是善意的,除非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他们不是。假设他们是因为正当的理由拒绝我们,再怀着诚意努力去理解这些理由,仔细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完全理解。
五、并列而非对立地提出自身观点

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总是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常常太过于理解他们拒绝的原因,以至于赞同他们的做法。尽管我们很高兴能被大家所喜爱,但我们经常感觉到人们在利用我们的善良。
我们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接受了本不想接受的事情,而在不正当协议中受损!我们太过于擅长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更令人难过的是,尽管人们喜欢我们,但却并不真正尊重我们。我们总是在说‘没关系’‘不严重’‘由您决定’。没有人敬畏我们。最终,我们把这些感受都压抑下来,只给别人展示友善的微笑。最糟的是,有的时候,当我们压抑了太久,这些积累已久的不满会一下子爆发!
我们太理解对方的难处了,以致完全妥协,我们对谈判的结果感到极度失望,以至于突然决定要不择手段弥补损失。若是真像他们所说那般在谈判中永远处于劣势,即使学会了四项技能又有什么用呢?如果要放弃自己的立场,那还不如一开始就直接放弃!
我们明白别人想要什么之后,我们很容易陷入两个误区里:
    • 第一个误区是什么呢?就是放弃我们自己想要的。而这些年以来你们正是陷入了这个误区,
    • 第二个误区是什么呢?再次诉诸武力。用一种破坏对方信任的方式提出我们的要求。让对方明白,尽管我们知道对方的需求,但我们仍旧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心系的也还是自己的利益。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还缺少一些能使我们不卑不亢,不再直接放弃或是诉诸武力冲突的东西,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在理解他人处境的同时不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要在不放弃自己需求的情况下理解别人,并且能把自己的想法在不引起对方愤怒的情况下传达出去;
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使用表“并列”的连接词(例如:和、并且、而且),禁用表“转折”的连接词(例如:但是)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非将双反观点对立。
表并列和递进的话语意味着前后共存,表转折的话语意味着前后对立。并列话语可以让对方明白,尽管我们知道对方的需求,但我们仍然选择坚持自己的立场,可以传递出『在我心中,你的利益和我的同等重要』的信息,可以表达出我并不反对你,可以让人在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不营造对立的气氛,让人在说出自己需求的同时也不会引起对方的敌视!更为神奇的是,它还能在不引起你反感的情况下说明什么是我需要的,传递出『我理解你的立场,也不反对你获得你想要的,我们的处境看似对立,实则可以共存』。
可以运用以下这些字眼,比如:就我而言、对我来说、与此同时、从我的角度出发……而不要用极其生硬的“没错,但是……”。然后等到双方都明确了对方的观点之后,问问你自己“如何才能让对方的诉求得到满足,同时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呢?”。如此一来,就可以发挥两个人的聪明才智,来寻求解决方案。
六、合作共赢,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都认为对方会先让步,将双方的观点并列无疑是比诉诸武力或直接放弃更好的选择,并列的艺术有两种好处;首先,可以确认双方的需求,而不导致冲突;其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使得一个使双方都可以满意的解决方法有机会出现。
互相理解和并列双方需求已经创造了达成共赢的必要条件,接下来去寻找一个可落实的解决方案。如果找不到任何双赢的方法,我们可以采用妥协折中的方式解决问题。人们往往会接受折中的方案,因为这样至少能够建立友好协作的关系。
如果连折中的方案也不存在呢?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并非绝不可能发生。此时,可以与对方协商,再花点时间一起探讨可能的出路。尽管最终不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案,但至少维持了良好的关系。而这种良性关系对于未来协作的达成至关重要。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